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身边的事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村干部“脱村”何谈服务群众

    信息发布者:feng9462586
    2017-01-06 11:48:02   转载

    近日,从媒体上看到一篇《为啥村干部找不到村民家?》的报道,令人啼笑皆非。文章称,记者请村干部带路到一户村民家采访,这位村干部领着记者在山上转了半天,结果还是靠一路打听,才找到这户村民。这位村干部怕有“脱村”之嫌,忙向记者解释道:“如今农村人很多都外出打工了,山里的路没多少人走,所以不好找。”

    一个时期以来,一些村干部早已不甘心狭小的农村天地,一边在城里生活或从事其他经营性活动,一边在村里任职。这种“脱村”或“走读”现象,一方面会导致村干部与村民关系疏远;另一方面会使村干部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村里的矛盾隐患,更不可能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的作用。村里失去“主心骨”,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定会大打折扣。

    无论从职责还是从乡情角度,村干部都应心存感恩、守土尽责,想在先、干在前,自觉带着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奔小康。村干部找不到农户家,看似是小事,却暴露出村干部长期“脱村”,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。久而久之,干群关系也就疏远了,丢失的亲近感,很难找回来。

    当好村干部,首先别“脱村”。不管是在革命战争年代,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,人民群众都发挥着主体作用。他们既是真理的创造者和实践者,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和基础保障。村干部只有深入基层,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,拜群众为师,才能学到知识,增长才干。村干部长期不在村,很难培养出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。

   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,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,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;通信工具先进了,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。一个“远”、一个“难”,反映的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、态度问题。

    毋庸讳言,作为一名村干部,假如不深入群众,不站在群众的角度,不去对老百姓吃的那份苦亲自尝一尝、看一看,是很难完全体会到的。因此,在脱贫攻坚的冲刺阶段,广大村干部要放下架子,甘当小学生,视群众为亲人,尤其是要跟村里的困难家庭多接触、打成一片。只有掌握了村里困难家庭的情况,解决了困难家庭的问题,才会解决好全村的贫困问题。

    群众利益无小事。村干部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基层组织的公信力。无论是遇水架桥,还是撑篙摆渡,村干部都要心在身在、纤绳在肩。只有同群众干在一起、苦在一起、累在一起,才能真正架起干群“连心桥”,带领群众共同脱贫致富奔小康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